周易知识库
首页 > 梅花易数 > 体用生克

第一章第一章梅花易数梅花易、梅花数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第一章第一章梅花易数梅花易、梅花数

第一章 概述

《梅花易数》相传为宋朝理学大家邵雍,邵康节所作。在术数中是一种轻灵俏易的占卜方法。其方法取《周易》之原理,以卦象喻吉凶。简单易学、实用精准为历代研究者所喜爱并沿用。其占法主动,并不需要求测者抛钱币或报生辰之类即可进行预测。仅根据其一行一动、一言一句即可取卦达到预测目的。技艺高超者,预测时声色不动,让人顿感神奇,惊遇异人。

名称的出处源流

梅花易数又称梅花易、梅花数。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书全称为《邵康节先生观梅拆字数全书》。

传为宋代易学大师邵雍所作,其方法取《周易》之原理,以卦象喻吉凶。是一部以易学中的数学为基础,结合易学中的“象学”进行占卜的书,相传邵雍运用此法时每卦必中,屡试不爽。

而其方法的定名,相传也是源于邵雍先生的一次占例。

《观梅占》作为《梅花易数》的第一个例子,可以说是玄妙非常。它将梅花一术的运用发挥到了一个至高的境界,使后来有幸学习的人有了一个追求的目标。所谓有“通玄之心”。

《观梅占》原文如下:

辰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时,康节先生偶观梅。见两雀争支坠地,颇可怪也。因占之,辰年五数,十二月十二数,十七日十七数,共三十四数。除八余二,属兑,为上卦。加申时九数,总得四十三数,除八余三,得下卦为离。又上下凡四十三数以六除余一,得初九爻动。是为泽火革,初九爻动,咸卦互见乾巽。

断曰:详此卦,明晚当有女子折花,园丁不知而逐之。女子失惊坠地,遂伤其右股。兑金为体,离火为用克之。互中巽木又逢乾兑金克之,则巽木被伤,而巽为股故有伤股之应。革变为艮土,兑金得生。知女子但有伤而不至危也。

主泽火革 互乾巽 变泽山咸 综火风鼎

▄▄▄▄ ▄▄▄▄▄ ▄▄▄▄ ▄▄▄▄▄

▄▄▄▄▄ ▄▄▄▄▄ ▄▄▄▄▄ ▄▄▄▄

▄▄▄▄▄ ▄▄▄▄▄ ▄▄▄▄▄ ▄▄▄▄▄

▄▄▄▄▄ ▄▄▄▄▄ ▄▄▄▄▄ ▄▄▄▄▄

▄▄▄▄ ▄▄▄▄▄ ▄▄▄▄ ▄▄▄▄▄

▄▄▄▄▄ o ▄▄▄▄ ▄▄▄▄ ▄▄▄▄

整体剖析:

本例因见雀鸟争枝坠地,怪而占之。取时间起卦,属先天断。得泽火革之泽山咸,初九爻动,互见乾巽。

主卦中,上兑下离与鸟雀相争于花上相应{兑为口舌争讼为动中的小鸟,离为丽为花]。其综象为火风鼎,上离下巽,巽为树枝位于花下第一章第一章梅花易数梅花易、梅花数,故有坠地之征象。暗隐争枝坠地之象。而兑又有浮云之象,离为太阳。太阳在重云之下,昏昧阴暗其时正值黄昏。与当时情况完全全息。故而,有此一象必有一应。况且,兑为体为二数,被离火克,又革有更新之意,可知次日黄昏既是此应发生之时。

从现在的物象来看,鸟雀为动,可知不为静物。学习过六爻的人一定记得,动物在六亲的划分上属于子孙爻。而体卦兑在人物上又为少女,两项定一项,可知次日之事可与人物有关。自然,模拟后凡是与体卦兑有关的都将出现人物的征象。如体互的乾,为老人,为官人。而在这里即引申为园丁。

鸟雀既是子孙。那么,子孙又为娱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客观环境下,又在黄昏时。试想一个少女能在梅花园有什么娱乐?根据卦象,我们可以联想到--折花!

主卦革,兑为体,为少女立于离花之上。兑又为折毁,可知其登高折花。而离火克兑金藏受伤之机。又,其综卦--鼎,下卦巽为体兑之倒象,于离卦之下岂不又是坠地之象?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她掉了下来的呢?

见互卦我们应该可以知道:原来泽地萃变泽山咸卦梅花易数案例,少女在折花之际,有园丁[乾为园丁]大喊而逐[互卦综象:用互巽的倒象为兑为喊,为破损之机]。故而,少女失足,踏断花枝坠地,伤其右股[乾金克巽木而踏断花枝,又因巽为兑之倒象,故为少女之伤处。而乾为右方为凶,故伤右股]。好在变卦得咸,体卦得艮土之生,虽不能行动而无大碍[艮之象,止。]。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当时的物象。两雀两人,争枝伤股。岂不正应。

大道至简,梅花一术其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天人感应”这个宇宙全息基点之上的。这个在前面我们也说到过。而《观梅占》---一个经典的,一个从物象联系到人事的占例,几乎囊括了前面我们所提及的所有知识点。因此在最后我们采了用本例来对《梅花易数》做一个实战上梳理。做为终结。

自然,本篇也包括前面的例子有很多象都是我们所引申、反推出来的。但无疑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任何的易占都是不可能复制的。而只有能够统观全局,捕捉到了当时所有的应兆,才可以把握到事物的本体。而这,也正是我们剖析各例的最初原因。

后来,因此占从观赏梅花之时所得,所以后人便因此作名,将这个占测方法称为: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非邵雍所作?

《梅花易数》冠以北宋著名道学家邵康节(尧夫)的名字,被说成是邵雍的著作,果真如此吗?我们先来了解下邵雍其人。

邵雍简介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于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岁。他生于河北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后从学于北海李之才,“习物理性命之学”。相交于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当朝名臣。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历史上的邵雍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邵雍传》

邵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

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及其学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以观夫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深造曲畅,庶几所谓不惑,而非依仿象类、亿则屡中者。遂衍宓羲先天之旨,着书十余万言行于世,然世之知其道者鲜矣。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着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佑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佑中赐谥康节。

雍高明英迈,迥出千古,而坦夷浑厚,不见圭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与交久,益尊信之。河南程颢初侍其父识雍,论议终日,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雍知虑绝人,遇事能前知。程颐尝曰:“其心虚明,自能知之。”当时学者因雍超诣之识,务高雍所为,至谓雍有玩世之意;又因雍之前知第一章第一章梅花易数梅花易、梅花数,谓雍于凡物声气之所感触,辄以其动而推其变焉。于是摭世事之已然者,皆以雍言先之,雍盖未必然也。

雍疾病,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晨夕候之,将终,共议丧葬事外庭,雍皆能闻众人所言,召子伯温谓曰:“诸君欲葬我近城地,当从先茔尔。”既葬,颢为铭墓,称雍之道纯一不杂,就其所至,可谓安且成矣。所著书曰《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诗曰《伊川击壤集》。

子伯温,别有传。

《梅花易数》的作者之迷

纵观整个《宋史一·邵雍传》除了对于邵雍当时所谓的“雍有玩世之意”,“于凡物声气之所感触,辄以其动而推其变”等对世事皆能加以预言的传闻,并没有邵雍著有《梅花易数》的文字。而《宋史》的作者也认为是“当时学者因雍超诣之识,务高雍所为”,并明确断言:“雍未必然也。”

不仅如此,即使是与邵雍交往密切的学者,如司马光、吕公著、程颢、程颐、张载、王安石等人的有关史料和著述中也都没有讲过邵雍著作《梅花易数》之事。即使视《周易》为卜筮之书,对所谓麻衣道者之书作过详细考证,而又十分推崇邵雍先天易学的南宋易学大家朱熹,也没有一字提及《梅花易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邵康节著《梅花易数》,从史实上看,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仅如此泽地萃变泽山咸卦梅花易数案例,即使是从全书的行文来看,也是可以发现出很多可疑之处。诸如:《梅花易数》卷一又载有“八卦象列”,其中说:“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卷五又有“六十四卦次序”:“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完全是抄录朱熹《周易本义》卷首所列“八卦取凶歌”和“上下经卦名次序歌”。而朱熹乃是南宋时人,这说明,《梅花易数》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南宋朱熹以后的著述。

其次,我们再来考察《梅花易数》一书的内容。《梅花易数》卷一在“占法”之后列有“玩法”,大概是要告诉世人《梅花易数》的占玩理念。但它不讲具体方法,却直接用一首诗来代替。

“玩法”云:

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仙人亦有两般话,道不虚传只在人。

此诗与邵雍《击壤集》中的《观易吟》极其相似。《观易吟》云:

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传只在人。

明眼人一看便知,《梅花易数》“玩法”系抄录《观易吟》而来,却又作了改动。但这一改动非同小可,使起含义与原诗义蕴风马牛而不相及。这表明,《梅花易数》的作者根本没有读懂邵雍的诗文,或者出于别有用心。原诗是说,人心具备天地乾坤之理,天人本无两样,天道变化的法则也是人心思维的法则。《梅花易数》将“天人焉有两般义”改为“仙人亦有两般话”,将“体用”改为“造化”,就根本抹杀了邵雍易学所体现的体用不离的基本原则和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此种与邵氏理学思维不同的东西,怎么能出自邵雍之手呢?凡此种种,举之若繁。

最后,全文行文的语气也很值得怀疑。其卷一所列“观梅占”讲“康节先生偶观梅”,“牡丹占”讲“先生与客往司马公家共观牡丹”,“邻人扣门借物占”讲“先生方拥炉”,“先生令其子占之”等等。这种称邵雍为“先生”为“其”的语气,丝毫没有自己著述的意味。更何况,“康节”乃邵雍死了十年以后(元佑年间)哲宗皇帝为了表彰他的功德而追赐的谥号,岂能自称“康节先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梅花易数》一书的错乱,绝非邵康节先生所原著,它只能是宋代以后研究邵学及占卜的人杂抄邵氏轶闻及前人占术的汇编。有理由相信此书绝非一人一时所作。

《梅花易数》是否值得学习

“善言天者,必是验于人”[《黄帝内经·素问》]。“指节可以观天,掌文可以察地”[《类经图翼》引邵雍]。

我们祖先认为:人们既可以从自然界的某些物质运动规律中领悟到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当然也可以从人体生命现象中推断出自然的发展过程。尽管古人论说的角度各有不同,但各说都无一例外的力图追索天人相通之处,从而也形成了古人关于“天人相应”的学说。

也因而,《梅》基于这种思维,依托《易经》的卦象构建出了一套可以模拟事物发展的趋势模型。

她以“主、互、变”卦的动态变化来描述事物的起始至终结。以“体用”这个仅中国才有的哲学概念来说明事物发展的主客。用五行的制化来表示事物间的促进与杀伐。并一并的说明了事物与事物间的看不见的微妙联系。

她虽然并非邵雍所作,亦没有邵学的穷理尽性之深。但无疑,她仍是一种哲理深邃的理论。尽管,她依附于占卜之小术,但这不能因此就抹杀了她隐含的哲理。

理与占,道与器。

梅花易数的操作

总体来说,梅花易数与其他占卜预测学一样都是有一个规律性的动作。即,起卦--带入分析--类象--结论,另外在上一个阶梯层次,也会有个哲理上的启发,对于人生确有一定指导意义;但这些与研究者的高度有一定差异,见仁见智。

梅花易数的预测机理

我国古代先哲,对事物的观察非常直观、直达本质,他们将所有具备同一属性的事物划分一类。而这种属性可以是性状;可以是功用;可以是运动状态,等等。也因此有时同一事物便同时具备了多种属性。而也正是因为这些属性,使他们在没有同物种的联系下有了联系性。易学取象也便是据此,从一个物象上联系到了另一物象。

正是因为这样,梅花易数的卦式以八卦类万物之象,取体用主客、五行制化之哲理内涵来推演了事物的消长变化,从而模拟了事物发展始终。

易有三不占

在易占中,有着三不占原则。即:无故不占、无异不占、无问不占。

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处在常态下进行的,因此,只有在事物处于变异之时,才会暴露出切入其发展变化的“机”。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思虑未动,鬼神不知”。

不得卦之“机”,得卦可曰:无稽。

第二章 基础理论篇

一、阴阳学

阴阳学说是我国先哲通过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不断探索、观察,而总结出一套辨证思维方式。她是一种宇宙观、一种方法论,是对宇宙间所有事物的最根本规律的概括。

学说认为,在自然界中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物象都同时存在着对立的两方面。它们相互依存,消长,转化;也就是说它们的每一个侧面都是以自己的另一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于不断运动中的世界里做着规律性的转变,在此进彼退、此消彼长的过程中转化成它们相对的另一侧面。生生不断,周而复始;这便是阴阳运动。

《黄帝内经》云:“阴阳者,有名而无实。”指的就是阴阳属于抽象的概念而非具体的事物。

其原始意义是指对太阳的向背。向着太阳的一面明而光亮,所以叫‘阳’;背着太阳的一面幽晦阴暗泽地萃变泽山咸卦梅花易数案例,所以叫‘阴’。这种对相关联事物的相反相成两方面的概括后来引申到了对所有事物上,这便是阴阳。

阴阳是相对的。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将所有:积极的、刚健的、外在的、明亮的等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现象,定义为‘阳’性。

所有:消极的、柔弱的、内在的、阴暗的等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现象,定义为‘阴’性。见下图:

事物的阴阳所属

属性

空间

时间

季节

温度

重量

亮度

湿度

事物运动状态

上外

春夏

温热

明亮

干燥

上升

兴奋 亢进

下内

秋冬

寒凉

灰暗

湿润

下降

抑制 衰退

事物内部对立的两方面,始终处于一种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中,既消长运动。阴阳的消长运动是同时进行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昼夜的轮转;身处南半球的白天时,在北半球一定是黑夜。当南半球入夜的时候北半球呢?而事物的内部也是这样,我们之所以没有特别的感触,除了我们一样也处于这个动态平衡中外;还有就是我们所能触及的、看到的,同属于‘阳’面,根据阴阳的对立互根原理,我们只能用感知去体会同时存在并运行中的另一面。

故而,《系辞》有云:“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生明焉。寒往暑来,暑往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一来一往间尽泄阴阳之机理。

万物法于阴阳,合于四时。天地间最大的阴阳运动既是昼夜的轮转、四时的交替。从太阳的东升西落,到四时太阳角度的不同,古人体察着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消长规律。而《易经》就是根据这些,通过由数个表示阳性运动的‘—’阳爻与表示阴性运动的‘――’阴爻所组成的符号---卦,来描述事物的消长变化的。

二、五行学说

阴阳的消长运动表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这个运动每个不同阶段便是由五行的‘生克’来表现的,换句话说,五行理论实际上是在解释阴阳的消长问题。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说文解字》云:“五行者,阴阳在天地间交舞也。”承上言,五行所表现的就是阴阳在消长过程中的五种阶段状态,古人概括的根据现实事物的消长状态将她们划分为了五类,即五行属性。并以现实中最常见又最足以代表其性质的事物来为她命名。根据事物发展的交替规律总结出了五行的‘生克’作用;从而,来表示她们之间的相互促进与抑制。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阴阳五行的属性划分是事物最基本的划分归类。站在一个相对的高度上看,所有的事物都是运动的,正因为是运动的,所以它们都有着自身的消长状态,即属性。

古人以取象比类的思维将纷繁的事物归纳总结,而往往其事物的属性大有相通之处。八卦类万物也是这样的一种划分方式,但她与阴阳说并不矛盾反而相互包涵。至于,她们谁相属于谁,这个我们需要辨证的看待。

五行对应表

五 行

五 脏

五 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 窍

五 液

五 主

血脉

肌肉

皮毛

骨、发

五 藏

五 方

西

五 季

长夏

五 化

五 色

五 气

湿

五 志

五 味

五 声

五 音

生 数

成 数

三、八卦与六十四卦

卦的基本要素

所谓卦,就是指由一个阳爻‘—’和一个阴爻‘- -’相互搭配所组成的一个表示天地间阴阳消长运动的符号;古人以此来表现事物的发展运行规律。所以,唐代理学派学者孔颖达对卦是这样解释的:“卦者,挂也。言挂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卦也。”

古人讲:清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这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朴素唯物观。什么是天?人们感觉到的天,主要是指离开有形物体之外的空间。而上古圣人,能画卦创易者,对天的理解,并不是这么简单。老子《道德经》讲:“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在古圣人心目中的天,即是老子说的这个形而上的道。天是广阔无边,有天之天,地之天,物之天,你之天,我的天,万物皆有自己的天。天与天永远相关相联。所以,古人用连着的一横“一”表示阳、表示天。用断开的“- -”表示阴、表示地。精神世界一切无形之气与物质世界一切有形之气,都是混元一体的,无有远近时间概念的限制。人有精神,因而也能感而遂通。这就是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易经》能预测过去未来的基本原理。

《菜根坛》讲:“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能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自然是洞察入微,知微显著。人生天地之间,最想了解清楚的是自己,什么是真我,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活在世上绝不是动物那样漫无目的地过活。为了过得更愉快,人们有必要知道自己前面道路上的吉凶。所以,古代圣人成就了“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的《易经》。

《易经》以天地为准绳,人居天地之间,通过天地的变化规律,来了解自己。画卦的时候当然不能只画两爻,而要用天、地、人三个爻位来画卦。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八卦就是用一阴一阳按天地人的组合,依此而成。例如,乾卦,由三个阳爻组成,就代表天之天,地之天,人(中间一爻为人爻)之天,混元一体。

我们平常所说的八卦,就是指的上面这八种符号。古人分别给这八种组合命名为:乾、坤、震、巽、离、坎、兑、艮,并将这八个卦与天地万物的变化现象相对应。因而产生了八卦的万物类象。后面我们会详细论述。

经卦与别卦

经卦就是八卦,即: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又称小成卦。八卦的每一卦都是由三个阳爻或阴爻的符号混合所组成,她象征性的概括了宇宙间八种大自然内最基本的物象,即: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巽为风、震为雷、艮为山、兑为泽。

这八种物象是八卦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象;我国古代先哲观察世界非常直观且直达本质,他们善于采用取象比类的思维将凡具有同种性质的物象划分为一类。因此,物象属性的相通与联系性使得一卦同时涵盖了多个物象;从而,囊括了世间的万事万物。八卦类万物这样的划分方式与阴阳说并不矛盾反而相互包涵。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八卦类属:

八卦类属:

八卦

阴阳

五行

对于初学者来说卦符是很难记忆的;为了便于记忆宋朝大儒朱熹在他的《易经本义》中编撰了“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实、兑上缺、巽下断。

天地之间其事物纷繁,仅仅采用八个经卦是不足以表述世间事物的变化的。所以,先哲根据阴阳的消长规律发展出了六十四卦用以表述事物的消长发展;因其象为八卦两两相重的组合,也便作为重卦也称别卦。即大成卦。

每一个别卦都是由上下两个经卦所组成,上面的经卦居于外故而叫作外卦,古人称之为‘悔’。居于下的卦叫作内卦,古人称之为‘贞’。从泛意上来讲内卦表现的为自己或说主体的信息而外卦所表现的多为他人或说客体方面。

别卦由六个爻所组成,它们的顺序由下而上来排列;分别称作: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其中,当其爻所处爻位为阳爻时称为‘九’,为阴爻时称作‘六’;即:初九、九二、初六、六二…上九、上六等。

六十四卦与经卦一样同样都有着自己的称谓,在《易经》原文中,将上下两个经卦的基本象冠名于别卦之前。如:火天大有、地火明夷…等。但凡遇到上下两个经卦相同时,我们称之为纯卦;;以其象命名。如乾为天、坎为水等。

附:八卦的万物类象[重点了解部分]

圣人创卦“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类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传]”。

古人观察世界非常直观直达本质,并善于采用取象比类的方式将纷繁的事物总结归纳。因此,根据事物客观的联系性与属性的共通性以八卦为载体将纷繁的事物化繁为简,归为八类。

这一章的内容,不要死记硬背,而必须理解着记忆。万物之象,庶事之多,不止于此。理解了之后才能把握其中的共通点,把未列出的其他象归入八卦之中。

八经卦基本象意记忆口诀:

乾圆君父首骨肺,刚健充实玉果配,坎酒盗贼耳血肾,车险核果鱼舟人,艮童手门骨鼻背,高尚笃实顽固止,震惊足肝发声音,好动振奋



周易知识库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