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库
首页 > 周易哲学 > 阴阳五行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中国医药和阴阳五行的起源中国医药的起源中国医术的起源是很早的,例如说到鍼灸学开端的“石鍼”和“砭石”,就要上推到新石器时代。现在专就药物疗法来说,也得从神农氏开始。但是传说有一个炎帝神农氏——甚至是人身牛首,他一个人尝遍了很多种草木,在一天当中中了七十次毒,就创造了药物疗法。这种对于帝王的个人英雄主义崇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为即使有这样一个人,他真地要亲自跑到各处去遍尝百草的话,那末,除了能够辨别药物的气味和服后的简单反应以外,药物的真正疗效是很难确实知道的。例如一般退热的药品,能够使高热病人的体温显著地下降,然而对于正常温度的人,就完全没有使其体温降低的作用。所以古人对於药效的发现,固然要靠平时不断地留心观察,但是尤其主要的,恐怕还是在已经生了病而要和疾病作斗争的时候大胆尝试出来的结果。炎帝一个人不可能把很多的病都患过。因此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照我们的理解,神农氏应当解释为一个很会从事农业生产的氏族。他们看见人口逐渐增多,专从渔猎畜牧的生产方式,去获得各种动物来过生活,是很难长久地维持下去。

於是转过念头向植物方面来发展。经过氏族中无数劳动人民的长期努力,创造了名叫“耒”和“耜”等等木质农业生产工具,就把生产方式提高了一步,由畜牧生产上升到农业生产,因而他们的生活也比其他各氏族过得好,各氏族都很羡慕和崇拜他们,便把他们这个氏族叫做“神农氏”。这个氏族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尝试了很多品种的植物,了解了各种植物——附带地也了解了一些矿物和动物的特殊性能,以及服用后对于人体所发生的影响,尤其是中毒的现象,例如呕吐或泄泻。以后遇着生病想吐吐不出或大便想解解不出的时候,就用这些植物来做催吐剂或通便剂,这便初步地奠定了中国医药学术的基础。后人把这多数人经过长时间积累的经验,总结和记录下来,成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书,就名叫“神农本草经”(成书大概在西汉末年)。所以我们把一个氏族长期努力的结果(当然还有后人的增补),归功于一个人短期的成绩,这是很不合理的。同样,传说中的天皇氏地皇氏弟兄,都各一万八千岁,如果照上面的说法,理解为一个氏族的寿命,这是讲得通的;如果依照旧说,理解为一个人会活那样长的岁数,那就荒谬透顶了。后来西方另外有一个氏族,沿着黄河下来。从他们氏族的名称——有熊氏来看,就意味着他们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

他们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以前叫阪泉的地方,和神农氏族接触,作了三次战,才把神农氏族打败赶走而占有他们的地方。像这样的事情,过去康藏少数民族地区游牧的牛场瓦(瓦是藏文“者”的译音)把务农的庄房瓦打败赶走是很常见的。有熊氏族在神农氏族原来住的地方新兴起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需要,他们不得不把神农氏族遗留下来的药物疗法加以进一步的研究,这就是关于他们的首长黄帝和岐伯诸人广泛地讨论医学的传说的根源。不过他们十分尊重自己氏族固有的医学遗产,所以着重地讨论了鍼灸学和脉诊学,西汉末年写定的灵枢素问两部书,就是根据这个传说发展出来的。曲礼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孔颖达正义用“择其父子相承至三世者”来解释之外,还举出另外一种说法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鍼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服诀又云天子脉诀,若不习此三世之书,不得服其药。”这种说法虽然拿来解释曲礼是不合适的,但是可以看出中国古来的医学,相传有这三种派别。拿后世流传的书来说:灵枢属于黄帝鍼灸一派,本经属于神农本草一派,难经属于素女服诀一派;拿后世传习的人来说:华元化属於黄帝鍼灸一派,张仲景属於神农本草一派,秦越人属于素女脉诀一派。不过这三种派别,不用说后来彼此渗透很难严格划分,就是最初也仅仅能够看得出明显对立的两派。

因为鍼灸和脉诀就是紧密联系不容易分开的,素问一书就是这种情况的具体表现。所以我认为鍼灸和脉诀这雨派都是有熊氏族的文化遗产,后来逐渐发展以后,才比较显明地分成两个派别。五行学说的起源黄帝以后阴阳五行起源于,经过高阳、高辛、唐尧、虞舜以至夏后氏族的禹,他首先提出水、火、金、木、土、谷,认为这六件事情(六府)应当修治。后世五行相剋的说法,就是按照这个次序排列的。不过这里比五行多举出一个重要农作物——谷。但榖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也可以说是土的附属品。到了禹的儿子名启的手上,他便正式提出五行的口号来。当他出兵到甘水旁边去和有扈氏作战的时候,他在阵地上宣誓的讲演辞里,举出有扈氏族应当受到严厉惩罚的罪名,仅仅是“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八个大字。(孔传解释三正为天地人之正道)意思是说:有扈氏族不接受五行哲学的世界观,就算违反了自然环境和人类机体调和统一的发展规律。不管他们当时是否真地单是为了这个思想改造问题就会打仗,不过启既然把它提出来作为敌人唯一的罪状和自己出兵的口号,也足见当时对于五行哲学的重视程度了。到了夏桀的时代,有一个在有莘氏族中当过农民又转业当炊事员的人——伊尹,他由饮食卫生进而研究医药学术。他又曾经在夏桀和成汤之间往来过很多次。

所以他对于夏后氏族历代相传逐渐发展的五行学说,也一定接受了不少。后来他帮助商殷氏族把夏后氏族打败之后,据说他总结了神农以来无数医家的治疗经验,写成了中国第一部方剂学专书,名叫“汤阴阳学说的起源到了殷纣的时代,西夷有一个岐周氏族,他们观察宇宙事物的现象,采用的哲学系统是阴阳八卦。据说他们这套哲学是继承远古包牺氏族的文化遗产。当他们的首长西伯昌被殷纣囚在羑里的时候,他闷极无聊便把这套哲学着实下了一番研究工夫,所以后来把这门学说称为“周易”。这套哲学是自发的原始辩证法,它用阴阳这两个相反相成的范畴,来说明宇宙万物的现象和规律,也就是易系辞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它是按几何的方式发展开来(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五行的循环运动是有区别的。这套哲学后来便广泛地应用到医学上来了。原来这套哲学的根源,还是先民观察自然现象归纳出来的简单规律。易系辞说:“仰则观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又说“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他们观察自然界,首先见着天地是再大没有的东西,日月是再明显没有的东西,一年四季的气候,有很大的变化。

对于我们中国和其他住在北温带的居民来说,天体、地球、太阳、月亮它们位置的相对变化,是构成昼夜和季节的基本原因;而昼夜和季节又是光线变化和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光线和温度的变化,对於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动、植、矿物都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人类的生活,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关系更加密切。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全篇的话,都是说明人体保健预防和阴阳四时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这里就不详细引证。至于在治疗方面,如素问云:“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審逆从„„故病未已,新病复起。”所以阴阳四时的说法,便很广泛地应用到医学上面来了。阴阳五行两个学说的接触岐周氏族把商殷氏族打败以后,岐周氏族的首长武王,因为自己只懂得本氏族的哲学系 统——阴阳,而不懂夏、殷两氏族辗转传来的哲学系统——主要是五行。於是他就很虚心地 去拜访商殷氏族遗留下来的知识份子箕子。箕子没有保守思想,便一五一十地向他们完全说 了。现在流传下来的“洪范”,就是他当时讲演的大纲。洪范九畴开始就讲五行,列举水、火、 木、金、土(后世说它们自己的生数,就是按照这个次序排列的。),并且具体说明各个的性 质:水是润下,火是炎上,木是曲直(可以施工使它或曲或直),金是从革(可以加工改变它的 形态),土是稼穑(土可以播种和收成)。

接着更进一步说明:润下的可以作出咸味来,炎上的 可以作出苦味来,曲直的可以作出酸味来,从革的可以作出辛味来,稼穑的可以作出甘味来。 在这里可以注意的是,从启开始就去掉六府的穀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剩下的五 种既不叫做府,又不叫做事或物, 偏偏把它们叫做行。这就说明他们所说的五行,不是各个孤立和死板固定的东西,而是几种 认识事物的基本范畴,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就反映出客观事物质量互变的 辩证规律。只可惜箕子当时的详细说明,没有被完全记录下来。 秦汉以来历代的中医学说,都脱离不了阴阳五行,绝大多数还以阴阳五行作为主要的指 导原则,但是很多人却都不很明白阴阳和五行最初是殷、周两氏族各自发展的两个不同的哲 学系统,经殷人箕子把五行学说公开说给周人听了以后,才开始结合并逐渐融会和发展起来。 阴阳五行两个学说的结合阴阳五行这两套哲学系统一经接触以后,应当怎样把它们配合起来呢?便成为当时最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素问说:“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可见当时提出的重要问题: 第一步要把阴阳观念重新整理,彻底分别清楚;第二步再和四时联系起来;最终的目的是把 阴阳四时配合到五行上去。 原来先民观察天地日月相对位置的变化,光热也随之而变化,就发生昼为阳,夜为阴; 雞鸣至平旦,天之阴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阴中之阳也。

”这样把一昼一夜分为四个阶段,就是易系辞所谓两仪生四象。寒暑也是同样地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素问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 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动;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沈。 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样把阴阳分配 四时,也是两仪生四象的说法。在素问中随处都把阴阳四时连续使用。如说:“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又如:“四时阴 阳,尽有经纪。”足见由阴阳推到四时是非常自然的,所以阴阳四时是在一个哲学系统里面的。 又由阴阳推到四方,如素问说:“西北方阴也„„东南方阳也。”再由四方推到八方,由八方 吹来的风名叫八风,也是很自然的,就是四象生八卦的意思。 最后的问题是:怎样把那奇数的五行哲学拿来嵌合在这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偶数哲 学系统中呢?先拿五行来和阴阳相配,这很简单,如素问说的:“水为阴,火为阳。”再拿五行 来和四方配合,如素问说:“东方木也”“南方火也”“西方金也”“北方水也”。最后只剩一个 土作为中央,也就是观察者自身所站的地位。 其次再把五行拿来和四时一配,那就显得很有一点牵强。

除了木配春季、火配夏季、金 配秋季、水配冬季之外,剩下一个土没有配合的季节,因此便发生两种不同的配法:一种是配 在四时的末端,把每季最后的十八天取出来和土配合。如素问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 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一种是硬挤在夏秋的中间,名叫是夏。如素 问说:“脾主长夏”。因此就很显出牵强配合的痕迹来了。 又如五行配五藏,循着经络而接触到五藏使它们发病的风叫五风。但是根据灵枢经从四 面八方都有风吹来,而且各有各的名字,显然又是两个不同系统的说法。因此素问里就提出 这个问题。如说:“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这又是一个企图勉强牵合的痕迹。 配合中最引起纠纷的问题,是拿五行所生的五气——寒暑燥溼风,来和四时相配。在素 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样就把五气中的燥气剩下来了,所以前人不得已就有燥不为病之说。但是在临床上燥病却是有的,并且还有凉燥温燥的不同——所谓胜气复气。因 此喻嘉言就说素问里所有秋伤于湿的溼字,都是燥字写错了的,并且还说在夏秋中问脱掉长 夏伤于湿的一段。他写了一篇秋燥论,同时还创制了一个有名的清燥救肺汤。沈目南和臭鞠 通继续加以补充。

唐立三表扬喻氏说:“更悟出秋燥一门,指破内经秋伤于湿之误,可谓千古 只眼。”但是后人也有批评喻氏多事的,也有认为喻氏悖经的。造成这样的纠纷,就是因为大 家都明白:四时属于阴阳哲学系统,五气属于五行哲学系统,两个系统的说法根本上是有出入 的。所以素问里的溼字,也不是燥字的误写,实在是勉强配合的结果。不把这点弄清楚,读 素问是很有问题的。 后来阴阳观念应用到经络方面,发展为三阴三阳。于是五行五气和三阴三阳怎么样配合? 又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素问说:“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溼风;人有 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柰何合之?”要解决这个问题, 只好在五气中添上一个火成为六气,而在五行里也不得不重复一个火。如素问说:“鬼区曰: 寒暑燥溼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 应之。”但是这两个火又怎样区别呢?只好把它们一个叫君火,一个叫相火。如素问说:“显明 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这又是一个牵合添补的痕迹。 话说回来,虽然阴阳五行这两个哲学系统,是渊源于两个氏族各自观察自然界所得的结 果。

然而客观的现实世界只是一个,所以无论两方面的说法有怎样的分歧和出入,最后总是 能够在大体上获得一致的。所以在这两种对立的哲学一经统一以后,就更向前发展而成为今 本素问中所表现的比较完整而丰富的内容了。如素问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养收藏,以生寒 暑燥溼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种把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人体生理以及高 级神经活动联系起来的说法,就是阴阳五行两个哲学系统结合以后向前发展的辉煌成就。 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再说五行哲学一经和四方四时配合之后,它首先就可以反映我国地理气候和物产性味的 特点。如素问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中央生湿, 湿生土,土生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北方生寒,寒生水阴阳五行起源于,水生咸。”这些生字 可以理解为彼此有联系的意义,不必拘定这个出生那个。先民又明了自然环境对于人体有不 可分离的统一性,所以接着说:“酸生肝,肝生筋。”(肝藏和神经系统)“苦生心,心生血。” (循环系统)“甘生脾,脾生肉。”(消化系统)“辛生肺,肺生皮毛。”(呼吸系统)“碱生肾, 肾生骨髓。”(泌尿和生殖系统)接着又把这五种范畴广泛地联系到五色五音五声五变动五竅五 味五志等各方面,并启示它们彼此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协调作用,作为解释生理病理和 临床上诊断治疗的指导原则。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能发展到这样的规模,这都不能不归 功于无数先民对于客观事物仔细观察研究的努力。其中单就心主血和别篇谈到的血液循环一 项来说,就比哈维氏(1578 —1657)的发现大约要早一千七八百年。 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又说:“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何焕奎医师说:“把上面的记述和现代苏联新生理学关于肝功能的记述相对照,可以晓然于肝脏为参与躯 体的新陈代谢处理营养和血液的重要器官,所以肝为主筋之脏。内经的说法虽仅寥寥数语, 然已可以给科学医学以很大的启发。以内经与苏联新生理学结合研究,我们直可以把内经的 词句当作提纲,把苏联新生理学关于肝功能的叙述,当作阐明肝脏生理各节目。”并得出结论 说:“内经蕴有无限的宝藏,为我祖国发掘不尽的医学文化遗产。最近纠柳士、克勒喀尔、兰 色托关于肝硬化症的扁平手指甲的病例报告,一时甚嚣尘上,认为是临床医学中一个辉煌的 发现。我们拿来作例子,祇不过是说明了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述肝脏生理的其华在爪一句。 全部内经对科学医学应具有如何的启发作用,于此可以想见。” 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这就说明阴阳两个范畴比较五行更为简单容易而灵活,所以能够更加广泛地应用来解释天地间的一切事物。

它两个参伍错综的变化发展,在周易里面说得 很详细,这里暂且不谈。在医经中如素问说:“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又 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肿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说明宇宙间一切事物:动的,有积极意义的都是阳,静的, 有消极意义的都阴。因为在我们的感觉上是天动而地静——虽然地是动的,所以说天是阳而 地是阴。日是光、热和白昼的来源,一切生物都因之而动作,所以说它是阳(口语便把日叫做 太阳)。而我们觉得月亮是伴随着黑夜来的,这时候大地上的光和热都减退了,所以说它是阴。 人们也是一样,动是阳,静 是阴;而人们的动静是各部神经在大脑皮质统一指挥和调节之下, 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刺激,表现为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神经兴奋,能使机能亢进体温增高; 神经抑制,能使机能减退体温低降;而这两种状态又是互相调节的,所以寒极会生热,热极 会生寒。在抑制状态下新陈代谢机能减退,废物堆积,所以说寒气生濁;如果堆积在胸膈上, 就要成为肿胀的病。在兴奋状态下机能亢进,所以说热气生清;如果下面的肠子兴奋过度蠕 动加速,那自然要发生泄泻了。古代医家认为治疗疾病,必须先要求得这些根本原理。

再拿人体的部位来说阴阳,如素问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样地说下去,可以发展到千千万万,然而根本要点还是一阴一阳的运用。如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现在姑且把直到今天一般中医在临床上辨证论治还在使用的“八纲”大略谈谈。所谓阴 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并不是八项平列,而是由前两项演化出后六项,也就是用前两项统 摄着后六项的。这就是说:若果用阴阳来指示病位的话,那末,阳就是表,阴就是里;也就是 素问说的“外为阳内为阴”。若果用阴阳来指示病情的话,那末,阳就是热,阴就是寒;也就 是素问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如果把阴阳用来专指人体虚实的话,那末,阳就是实的, 阴就是虚的。如素问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 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丹波元坚解释阳道实阴道虚说:“朱丹溪 阳有余阴不足论,根据于此。”如果把阴阳用来结合病人的抵抗力(正)和疾病(邪)作斗争的情 况来谈虚实,那就如素问说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上面把八钢解释起来倒还简单,而实际在临床上运用就错综复杂得很。因为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甚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到表里:表中可以再分表里,里中也可以再分表里; 表可以兼里,里也可以兼表;甚至还有半表半里。说到寒热:有寒多热少,有热多寒少;有真 寒假热,有真热假寒;甚至寒热错杂。说到虚实:固然要结合着邪正,同时也要分真假,甚至 虚实杂糅。若果不把这些分辨清楚,就去冒昧治病,必定要弄到如素问所说:“诛罚无过,命 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阴阳五行起源于,以邪为真。”用鍼用药都是一样地会“绝人长命” 如果把八纲中每一项目和其他项目互相结合就更加错综复杂。例如从表证说起,先看它兼不兼里证,并要分别轻重缓急,治法因之而有不同。再看它寒热的情况,恶寒重发热轻的 是伤寒(自然还要参合其他证候和脉象),治宜辛温。恶寒轻发热重或但热不寒的是温病,治 宜辛凉。同时要看病人体质的虚实,就以虚来说,又要分别究竟是阴虚或是阳虚,治疗的方 法也就不同了。如此类推,最后说到虚证,例如一个病人,我们用八纲分辨出他患了阳虚里 寒而现表热(虚性亢奋)的证状,那就应当用通脉四逆汤去治疗他了。 如果把这八纲适当地交互结合起来,再把由阴阳演化出来的其他相对范畴如邪正真假上 下左右营卫气血藏府经络标本先后轻重缓急深浅盛衰开阖进退等等参伍错综地配合进去,那 就不知道复杂细微到什么程度了。

我们在临床实践上固然不必把很多相对范畴都要联想到, 但是先从八纲中掌握了重点,然后适应需要再尽可能地逐步深入分析下去,这在辨证论治的 效果上,能起着重大的作用,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上面说阴阳哲学在医学实践上的价值,仅仅说到它应用在药物疗法(神农本草派)的方面。 它更重要的方面:是分别出经络的阴阳,奠定了鍼灸学(黄帝鍼灸派)的基础;又分别出脉象的 阴阳,奠定了脉诊学(素女脉诀派)的基础。 八阴阳五行学说的评价 以上概略地介绍了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在医学上的应用,现在我们就不难给它作适当 的评价了。因为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人民观察宇宙间一切自然现象的结果,所以它是朴素的 唯物论;同时它又是先民在观察中发现的客观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发展变化规 律,因此它又是原始的辩证法。它因为受了历史条件的限制,虽然是唯物的辩证的,但却只 能是自发的原始的朴素的,不可能成为科学的辩证法唯物论。因此它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 广泛地应用到社会文化的各方面;于是被人利用,被人曲解,被人涂上很多乌烟瘴气笼统抽 象的唯心主义色彩,弄得人们头脑发昏,因而引起群众的厌恶。但是在医学方面,情形还没 有这样糟糕。因为医学是一个立竿见影的事,做得对,可以收覆杯而愈的效果;做得不对, 马上可以使病势加重甚至送终大吉。

因此历代医家,虽然在著书立说的时候,也可以大吹法 螺,瞎扯一番;但是在临床实践的时候,就不得不小心谨慎了。他们在辩证的时候,除了常 规诊断的望闻问切都各有其物质的对象而外,凡与病人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在考虑 之列。施治以后,还得仔细观察药物的适应情况和病情的变化归趋。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客 观现实的事物和变化着手,尽量避免主观的成见和教条的背诵。因此他们得出的医学指导原 则,虽然是用阴阳五行去贯穿和表现的,但是它有现实的物质基础,因而它也有实际的应用 价值。所以阴阳五行的学说,在我国文化的其它方面,都差不多已经被人们遗忘了;但是在 医学方面,还有被我们提出来重新估价并加以发挥的价值。 然而我们也不要忘掉这些用阴阳五行表现的医学,它究竟受了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因 而它的价值也是有限度的,它的积极作用。只好限于对于现代医学能起巨大的启示作用。但 是启示始终还是启示,究竟不能成为具体的详细的科学说明。这就等待着我们这些后来的人, 跟着启示来作更进一步的发掘。配合各方面的分工合作,通过体会、实验、统计、讨论、总 结等各种方式,把祖国医学遗产的精华吸收起来,把它的糟粕扬弃了去。不过依我个人的意 见:在吸收的时候,无妨大胆地吸收,而在扬弃的时候,却要极端地审慎。

因为现在全世界的 科学——尤其是医学都还在很幼稚的时期,很多事实都还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如用振动加势 的极微药量治疗疾病的同样疗法就是一个例子。因此我们对于先民的文化遗产,不要因为自 己现在不懂,或暂时不能应用,就随便一笔抹煞。往年余云岫医师著的“灵素商兑”一书, 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所以我主张对于暂时不懂的事情,宁肯多抱保留的态度。 (本文发表在1956



周易知识库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