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库
首页 > 周易哲学 > 阴阳五行

3.1人体基本概念及运转机制前面天地自然章节(组图)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3.1人体基本概念及运转机制前面天地自然章节(组图)

3.1 人体基本概念及运转机制

前面天地自然章节提到自然界有两大平衡需要重点关注,即日地平衡和天地平衡。日地平衡是能量与物质的平衡,即太阳能量与自然界物质形成的适度配合状态。天地平衡是气态物质与固液态物质的适度配合状态。

而人体需要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形成适宜的体内环境,也有这两类平衡,其原理与自然界很相似,所以称人体是一个小自然。

人体的阴与阳,大多情况下是指物质与能量。人体阴阳平衡就是人体的能量与物质像自然界的阳光与水土一样,处于一种合适的配合状态。

“阳”,指物质的能量。阳可以把物质转化为精微之气,以促进万物的生长;转化为动力,以促进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称为“阳化气”;“阴”,指有形可见的物质(如精、血、津液等),它可以充养形体组织,有促进万物成长壮大的作用,所以又称为“阴成形”。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的性质和作用》

又因阴阳术语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所以阴阳也可指人体的其它方面,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阴阳有时用来代表内外部位、气态物质与固液态物质、功能的低沉或亢奋、干扰平衡的因素性质等等。

在进一步介绍人体机制之前,因中医有一些专用名词,初学者不一定了解,所以需要先对这些名称做一个初步介绍。

1、基本概念

肉眼可见的人体组织器官都属于形,包括皮、肉、筋、骨、脏腑器官等,对应自然界的土壤。

津、液、痰、饮:

人体内的水,中医称为津液,对应自然界的水。

干净的水进入体内,与营养物质混合,滋润各个脏腑组织,然后携带代谢废物,主要以小便的形式,辅以汗液等形式排出体外。

其中清稀的为津,粘稠的为液。

津流动性强,偏表,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中医药学的发展史,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起滋润作用。

液流动性小,偏里,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该有的水不够,为虚,称为津液虚。

不该有的水聚集,为实,叫痰饮。一般将稠厚的叫痰,清稀的叫饮。

血与淤血:

血是水与营养物质混合形成的赤色液态物质,在心肺的共同作用下,在血管中通行全身3.1人体基本概念及运转机制前面天地自然章节(组图),具有濡养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也对应自然界的水。

血为气之母,血能滋养气。

该有的血不够,为虚,称为血虚。

血的瘀滞,为实,称为淤血。

淤血与上面提到的痰饮即是身体机能不正常后的病理产物,又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脏腑组织的功能,成为新的病因。

元气

元气是人体的的初始能量,对应于自然界的阳光。正像阳光的作用是给自然界的土壤、水、空气提供能量一样,人体的元气给形、津液、血、气态物质提供能量,形成合适的人体内环境,各个器官才能完成各自的生命活动

中医药学的发展史,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_治疗气血阴阳_中医五行阴阳属性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诸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来源于肾,为先天之精所化,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和补充。

《中医药学概论-藏象-气》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1),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2)。

《素问·生气通天论》

由于生命活动的存在,不能一时一刻离开阳气,故后世医家把肾中阳气视为“立命之本”,称之为真阳,真火。可见阳气代表着人体具有阳性特征的精微物质,及其产生的热能和动力。它的物质基础是精,它的属性是火,来源于先天,但要靠后天的补充和营养。《内经》作者在此以天空和太阳的关系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因为自然界的运动,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它的光和热,为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学说-(十六)阳气的重要性》

天气、地气

人体的固、液态物质为地气,包括形、津液、血等。人体中的气态物质为天气,包含自然空气以及血、津液蒸化而成的气态物质等。

津液、血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物质,就成为天气的一部分。空气溶于津液、血中就成为地气的一部分。这就是人体中的天地平衡。

人体中全身各处都有天气、地气存在,但因两者特性的不同,可以分出多种天地关系。天气倾向于向外、向上,地气倾向于向内、向下,从此角度对人体进行划分的话,人体的肌表、四肢等形体属天,五脏六腑属地;上窍属天,下窍属地;上半身属天,下半身属地;三焦中的上焦属天,中下焦属地;脏腑对比的话,腑属天,脏属地。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1)。故阳道实,阴道虚(2)。

《素问·太阴阳明论》

这里的属天指的是相对而言,气态物质的比例高一些或者作用强一些。属地则相反。这种方式定义的几种天地,相互之间都有类似自然界气交之地的交互形式,包括物质交互和能量交互等。比如脏腑之间,腑包括胃、大小肠、胆、膀胱等,都是空腔器官,属天,里面有较多气态物质;脏包括肝、心、脾、肺、肾,为实体器官,属地,相对而言气态物质比较少,固液态物质比较多。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有频繁的物质或能量的交互。

一般我们谈气这个名词,如果不特殊说明,指的是气态物质,也就是天气。在中医中,气态物质的作用非常大,其范畴远远超出现代医学研究的范畴。气虚就是气态物质不足,会影响人的很多功能。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1)。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2)。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3)。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4)。

《素问·金匮真言论》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1);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2);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上焦如雾(1),中焦如沤(2),下焦如渎(3)。

《灵枢•营卫生会》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3)

中医药学的发展史,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_治疗气血阴阳_中医五行阴阳属性

《灵枢.决气》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1),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2)。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3)。

《素问•经脉别论》

阳的化气过程,即是把体内有形之质,化为无形之气,或转化为能量,如“精化为气”,“水化为气”等等,都依赖于阳的气化作用;阴的成形过程,即是把外界的物质,合成自身的形质,如精血的生成,形体的发育等等,都要依靠阴的成形作用。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学说-(十二)阴阳的性质和作用》

精:

人体的元气与自然界阳光相对应,都是初始能量。但是阳光来自于太阳物质的核聚变反应,而人体的元气来自于哪里呢?中医认为人体的元气来源于精。

在我们教材的定义中,广义的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及水谷精微,存在于全身各处。

狭义的精一种比血更精华的物质,可以理解为血的提炼浓缩品,以肾藏的精为主、五脏、全身皆有。这里主要指狭义的精。

精可以与能量(元气)进行相互转化。在需要能量的时候精转化为能量(精化气),也可以在能量充足的时候,把能量存储起来(气化精)。所以精类似现代能源的概念。

肾中之精,对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医学认为:精气之间是可以而且能够相互转化的,故有“精可化气”、“气可生精”的说法,其中,肾精与肾气之间亦可相互转化,故中医古籍中,“肾气”与“肾精”常可互称。

《中医药学概论-肾、膀胱》

另外精血同源,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精可以稀释为血,血可以浓缩为精。所以在血不足的时候,精可以转化为血作为补充。

肾藏五脏六腑之精及生殖之精,主骨生髓精髓互生,精血同源,故精能生血,血可化精,二者相互资生

《中医妇科学》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故有“肝肾同源,乙癸同治”之说

《中医药学概论-肝与肾的关系》

由此可见,精是非常重要的,其既可以补阴又可以补阳。因为精大量藏于肾,所以精充足与否主要看肾精是否充足。若肾精充足,则可以补人一身的元气和阴血,使各个脏腑的阴阳都不虚,人就不容易衰老。因此《内经》以肾精的充足与否作为年轻与衰老的标志。

肾中所藏之精,为人生命之源,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髮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中医药学的发展史,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髮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髮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髮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髮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3.1人体基本概念及运转机制前面天地自然章节(组图),面焦,髮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髮去”。此段论述,指出了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中医药学概论-肾、膀胱》

除了转化元气和阴血的功能外,精的其它功能还包括:

主导人的生长发育,精不足小儿五迟,青春期发育不良。

主导人的生殖功能,决定能否有子。

精可以生髓,包括骨髓、脊髓和脑髓(髓由精而生,由液作为补充)

神是人体的管理者,可以调动气、血、津液等资源完成各种功能,对人体的各种平衡起到控制、管理作用。神主要藏于心,五脏皆有。

中医五行阴阳属性_治疗气血阴阳_中医药学的发展史,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

心在人体诸脏腑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对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起到统领与调节的作用。《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都突出强调了心在脏腑中的统帅作用。

《中医药学概论-心、小肠》

腠理

腠理是肌表、肌肉、脏腑之间的间隙和纹理。因中医非常关注气态物质,所以腠理这种能流通气态物质的组织间隙对中医有重要作用。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4)。…

所谓腠理中医药学的发展史,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腠,是三焦交通融会元真的地方,又是血气所灌注的处所;理,是皮肤肌肉的纹理。总之,腠理是营卫气血交会出入的门户,又是抗御外邪的屏障。

《金匮要略讲解》

2、运转机制概述

2.1基本原理:

人体的要素包括精、神、气、血、津液、元气等,这些要素是如何配合形成适宜的体内环境呢?这个问题是中医的核心问题,也是学习中医的几大难点之一。

人体象一个温室花园,其保持温度的原理和北方家庭用暖气片进行烧水取暖有相似之处,我们将两者进行对比讲解。

为了容易理解,我们按照最简单的暖气的原理进行说明。假如有一个30平米的房间,在北方的冬天,房间想维持在22度左右的适宜温度。经过计算,需要一组暖气片来取暖,暖气片里的水是80公斤。然后用炉火给暖气片里的水加热。炉火用的是相当于60千瓦功率的煤气灶,由煤气罐中的液化气做燃料。有一个控制系统用来根据室温调节炉火的大小,以保证室温不会偏差太大。

这个例子中有几个指标需要平衡,缺一不可。

1、根据房间的面积,暖气需要提供一定范围内的热量。此热量过高则房间过热,过低则房间过冷。

2、根据所需的热量,暖气里的水量需要在一定范围之内。过少、过多都不能提供所需的热量。

3、炉火的大小需要在一定范围之内,过小则不能将水加热,过大则容易把水烧干。

4、煤气罐中的液化气要足够,否则不能提供足够的火量。

5、控制系统的控制能力要正常,在火量调节方面不能出现大的偏差。

人体这个房间要维持相对恒定的温度,维持体温就需要热量,热量由气、血、津液带来,其中血和津液相当于上面例子中的水,气相当于水蒸汽和被加热后房间空气。气、血、津液的热量由元气给予,元气相当于上面例子中的炉火,是原动力。元气由精产生,精相当于上面例子中的液化气,是人体的能源。神则类似控制器,起到管理调节作用。

阴指固液气三态的物质,特别是津液、血这类液体。阳指能量,这里指元气。阴虚主要指血、津液的量低于正常范围,对应暖气里的水量不足。水量不足而火量不变的话,容易烧干,也就是阴虚火旺。这种情况会有一系列表现可供判断,比如从舌像上看,舌色暗红呈紫色等等。更多诊断方法可参考教材《概论-诊断》内容。调理方法是加水补阴了。

阳虚就是元气的量低于正常范围,对应暖气例子里的炉火不足。火不足,则水烧不热,所以屋子寒凉。其表现有怕冷,舌色淡白等。调理方法是调大阀门,让火旺起来,就是补阳了。

如果阴阳都不足,对应暖气的水和火的量都不足,则需阴阳双补。

几种要素中,气与血是营养身体的直接因素。血是营养身体器官的特别重要的液态物质。气是推动人体各项功能的直接动力。元气与气态物质的关系就像蒸汽机,火作用于水而产生蒸汽,火虽然是原动力,但是最终起直接作用的是蒸汽。人体元气虽然是原动力,但是对组织器官起直接作用的还是气态物质。所以元气能量之阳与物质之阴适度配合产生足够的气血,进而形成适宜的体内环境。

由此可知,气、血、阴、阳的不足是中医虚证的主要原因,其中气、血虚为轻,阴、阳虚为重,对应则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方剂。

补益的方法很多,在临证应用时主要针对气、血、阴、阳之虚而为补气、补血、气血两补、补阴、补阳等法。

治疗气血阴阳_中医五行阴阳属性_中医药学的发展史,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

《方剂讲解-补益剂》

因为气血比较有代表性,所以“气血”一词常可代表全部要素。气血充足也叫正气足,通常标志精、神、元气、津液等其它要素也充足,反之若气血不足,则需详细查找原因,看哪个要素出问题导致了气血不足。

人体任何部位都涉及到能量与固、液、气三态的相互作用与转化,所以这是中医理论中人体平衡的基本原理。

以上是各要素配合的基本原理,若进一步细化的话,需要参照天地自然章节的内容。所以我们先回顾一下自然界的平衡过程。

自然界以土壤、水、空气、阳光为四大平衡指标。其中以阳光的多少最为多变,阳光的多少形成三阴三阳。阳光能量传递给地气和天气,天气获得能量后,气温在一个范围内波动,形成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地气获得能量后,温度波动,形成五运木火土金水。天气地气升浮降沉,云升雨降,形成气交之地的自然界。

人体也是如此,人体的元气作为初始能量,通过三焦和经络散布全身。全身根据元气分布多少形成三阴三阳六个区域。人体内地气也分五运木、火、土、金、水;天气分六气风、热、暑、湿、燥、寒。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天气地气各自都是平衡无偏的。

如果人体天气地气受某些因素影响,比如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等等,则可能失衡。对于这种失衡的描述方式,如果是天气,则有中风、伤寒、中暑等,若有两种以上天气失衡,则有风湿、寒湿、风寒、湿热、暑湿等等描述方法。如果是地气,则有金气太过、火气过旺、水气不足等等描述方法。

人体内到脏腑、外到皮肉筋骨,全身各处都要求精、神、元气、天气、地气都有合适的度,才能形成适宜的体内环境,各种器官组织才能正常工作。任何地方只要有一个指标失衡就会形成疾病。只要找到失衡的指标,将其调节回正常,即可治愈疾病。

2.2资源运转

人体各处都需要气血,而这些资源是由饮食以及呼吸的空气转化而来,转化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造成疾病。因此必须熟悉这些资源的产生、传递过程。

首先,按照资源的传递过程划分,人体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资源使用者和资源生产者

所谓资源使用者,指的是四肢、头部、感官、皮、肉、筋、骨等部位,简称为形体。这些部位本身不产生资源,主要是使用资源来完成人体运动、思维、感受等功能。

所谓资源生产者,指的是胸腹腔内的脏、腑。脏、腑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存储资源,供给形体来使用。当然脏腑本身也消耗资源。

如下图所示:

饮食、空气进入脏腑处理后,产生能量和物资,供给形体,用来进行各种生命活动。这是人体资源的大致流转过程。

下面分别说明。

2.2.1、脏腑

脏腑负责资源的处理与存储,其中脏与腑的功能可以进行一个大致的区分。

腑主导饮食的消化,从饮食中提炼出营养物质、水分、能源等,剩余的残渣排除体外。这个过程,中医称为“化物”,类似炼油厂从石油中提炼出各种有用的物质,剩余的沥青还可以用来铺设公路。内经说“腑化物而不藏”。

李东垣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脾胃论》)

而脏则对腑提取出的精华物质进行存储、处理和分配,使其能正确的输送到全身。脏存储精华物质的功能,中医称为“藏精”,内经说“脏藏精气而不泄”。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气,而六腑则主要是传化水谷,排出糟粕。五脏的功能特点是“藏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六腑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此处“满”是指精气而言,“实”是指水谷而论。

《中医药学概论-藏象-五脏六腑》

脏腑对比而言,腑的气态物质多,而脏的固液态物质多,所以两者之间,腑为天,脏为地。

2.2.2、形体

形体也包括固液态物质和气态物质,也有自身的天地划分。固液态物质包括皮、肉、筋、骨、脉、髓、血、津液等等。气态物质则包括自然空气、血和水的蒸汽等等,这些气态物质用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名词描述,详细见后面章节。

在中医理论中,液态物质由气态物质统帅,即血、水等液态物质的运行由气态物质推动和维护,称为“气为血之帅”。所以形体健康以气的正常运行为主要因素。慢性疾病往往是以气的失常为先导,逐渐波及液态的津液和血,再延伸至固态的形体组织。

“故治病以理气为先,而用药以通络为主。盖人之经络不通,则转输不捷,药不能尽其功。

韦协梦《医论三十篇》

另外,因液态物质与气态物质可以互相转化,所以血也是气的一个来源,称为“血为气之母”。人在意外大量失血的时候,气也跟随减少,需要补血兼补气。

2.2.3、通道

脏腑与形体之间的资源交互要有通道。元气、血、津液、气态物质各有其通道。

津液以三焦为通道,所以三焦称为水道。血以血管为通道,所以血管也可以叫血脉。气态物质以经络为通道,所以经络也可以叫气脉。

元气以三焦为通道,所以三焦也是元气通道。另外,元气是能量,作用于血、津液、气态物质,所以也可以说各种通道都携带了元气。

各种通道中,以经络通道为最重要,这是因为经络中运行的气态物质有统帅作用,可以带动血、津液的通畅。所以广义的经络系统包含了前面的三焦、血脉等通道。

2.2.4、小结

从部位角度看,脏腑与形体是人体比较大的一对阴阳关系。脏腑为阴,形体为阳。

脏腑为阴,负责将外界的饮食、空气转化为精气血并存储,像地,以五行划分,即木、火、土、金、水;其中脏为阴中之阴,腑为阴中之阳。因脏腑以固液态物质为根本,所以阴中之阴的脏为主。

形体为阳,接受脏腑传输来的各种资源,进行使用消耗,像天,以六气划分,即厥阴风木、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其中气态物质为阳中之阳,津血皮肉筋骨为阳中之阴。因形体以气态物质为主导,所以阳中之阳的气态物质为主。

人体生病主要有外感病和内伤病。外感病是外界寒暑之气侵袭形体肌表,使其失衡并由外向内发展。内伤病是各种原因先造成脏腑失衡,并由内向外发展。

通常来说,外感疾病容易先伤三阳经,若入里,先传阳腑,若不入里,也可传于阴经,再传于阴脏。外感初起时内在脏腑未伤,正气充足可抵抗外邪,所以以正邪相争的实证为多。内伤病,若伤及五脏,则较严重,产生精气血的能力下降,多成为虚证。但这只是通常的规律,不能教条化,全身各处都可以有寒热虚实的失衡情况。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素问-太阴阳明论》

若人先有脏腑疾病,本身正气已不足,此时若再有外感侵袭,则极易由外而入里,形成严重问题。若伤及五脏,严重的话会有性命之忧。因此,人在平时就要保养脏腑,培养正气,以备特殊情况下能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各种异常侵袭。

光明教材的《中医药学概论》第二章为藏象,第三章为经络,就体现了这两者的重要性。在后面要学习的四大经典中,《伤寒论》论外感伤寒,所以以六经为纲,以三阳经开头。《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以五脏为主,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开篇。

《伤寒论》既论述了人体外感风、寒之邪所形成的表病的特点和治法,也论述了病邪由表入里,表病转为里病后的一些表现和治法。因此,《伤寒论》既能治疗外感也能治疗内伤,又因其内容论述精准、配方合理,用之于临床常见奇效,所以是中医必学的经典。

此外,《伤寒论》主要论述寒邪伤人阳气,形成阳虚寒实格局的处理方法,虽也涉及部分阴虚热实的情况,但还不够详细。后世医家为补其不足,做温病学说,重点论述阴虚热实的辨别与处理方法,其中以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为代表。

由此,《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构成了比较完善的处理各类外感、内伤杂病的中医治疗体系,再结合《黄帝内经》对人体运转机制的讲解,形成了以四大经典为主的中医理论教育体系。

以上只是粗略的介绍一下人体运转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基本概念,下面我们要对精、气、神、血、津液等几种资源做更详细的叙述。

题目

人体维持正常的体内环境,需要形、津液、—-、气态物质、元气、精、神等要素互相配合,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脏腑提供了维持体内环境的要素,其中—-负责从饮食中提取精华,排除糟粕;——-负责对精华物质进行存储、处理和分配。



周易知识库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